嘴巴烂了在医学上涵盖多种口腔黏膜病变,主要表现为口腔内黏膜组织出现破损、溃疡、红肿、疼痛等症状,影响正常的进食、说话等口腔功能。嘴巴烂了的原因较为多样,包括营养缺乏、感染因素、过敏因素等,需要采取补充营养、药物治疗、远离过敏原等方法。
1、营养缺乏:营养不均衡,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会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,导致嘴巴烂。在饮食方面,应调整饮食结构,增加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摄入。多吃新鲜蔬菜,如菠菜、西兰花、胡萝卜等,以及水果,如橙子、猕猴桃、草莓等,以补充维生素。对于微量元素缺乏,可适当食用瘦肉、坚果、海鲜等食物。若通过饮食调整效果不明显,可在医生建议下,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制剂。
2、感染因素:当口腔受到细菌、病毒或真菌感染时,易引发口腔黏膜炎症,导致嘴巴烂。对于细菌感染,可使用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漱口水,这类漱口水能够抑制口腔内细菌生长,减轻炎症。使用时含漱适量漱口水,让其在口腔内充分接触病变部位,保持数分钟后吐出,每天多次进行。若感染较为严重,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生素类药物,通过全身用药控制感染,但要严格遵循医嘱,防止滥用抗生素。若是病毒感染,如疱疹性口炎,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,可选用抗病毒药物类进行治疗。外用抗病毒药膏涂抹在口腔病变部位,能直接作用于病毒,抑制其复制。同时注意保持口腔清洁,避免继发细菌感染。对于真菌感染,常见的如鹅口疮,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,可使用抗真菌药物类。用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,改变口腔内的酸碱度,抑制真菌生长,再配合使用抗真菌的含片或药膏,促进口腔黏膜恢复。
3、过敏因素:接触过敏原,如某些食物、药物、口腔护理产品等,可能引发口腔过敏反应,出现嘴巴烂的症状。要明确并避免接触过敏原,仔细回忆近期饮食、用药及使用的口腔用品,若怀疑某种物质过敏,应立即停止接触。症状较轻时,可使用生理盐水漱口,清洁口腔,减轻过敏症状。若过敏反应较为严重,出现明显的肿胀、瘙痒等症状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过敏药物类,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过敏反应,缓解不适。同时注意观察症状变化,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,需及时就医,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。
另外,口腔局部创伤如咬伤、烫伤等,也会致使嘴巴烂。对于轻微创伤,保持口腔清洁,避免刺激创伤部位,一般可自行愈合。若创伤面积较大或出现感染迹象,需及时就医,医生可能会进行清创处理,去除坏死组织,促进伤口愈合。
嘴巴烂的相关检查
医生会对口腔进行全面的视诊和触诊。视诊观察口腔黏膜破损的部位、形态、大小、颜色、数量等特征,查看是否有溃疡、疱疹、红肿等病变。触诊则用于判断病变部位的质地、是否有压痛等,初步判断嘴巴烂的原因,如是否因局部创伤导致,还是由炎症、肿物等引起。血常规检查可了解白细胞、红细胞、血小板等指标情况。若白细胞计数升高,提示可能存在感染;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,可能与营养缺乏或全身性疾病有关。对于怀疑感染的患者,可进行病原体检测。如采集口腔病变部位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、病毒检测或真菌涂片检查,以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,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。